2009年12月22日 星期二

僑教政策研究計畫第三次會議紀錄

時 間:民國98年12月9日(星期三)下午五時半至八時半
地    點:中研院近史所中型會議室
出    席:朱浤源、夏誠華、邱炫煜
列    席:王鏡宇、黃種祥


議程:


甲、夏教授提案

一、僑委會張良民處長告知:

1.希望我們三位主持人都能參加12月18日審查會議。因此,我已調課參加會議,是否您也能調整行程,參加會議?
三位教授均參加。

2.問卷之題目及計畫書內容應符合需求說明書、契約書。

3.海外實地訪查在東南亞方面不必去馬來西亞,應去泰國、緬甸、印尼、菲律賓等地;也應去韓國、日本;歐洲方面建議去法國,至於葡萄牙等地因華語文教育稀少,不具代表性。

4.我們扮演之角色是以學者身分觀察僑教過去發展之背景與政策擬定之關係,並了解僑教現況,推估未來發展趨勢,而撰寫研究報告提供政府參考,因此,不能扮演談判、斡旋或密使之角色。

二、若問卷對象不多,建議採取訪談方式,主題切合需求說明書。

下週四提出商議

三、12月25日在劍潭青年活動中心有一場三年一次之大型活動,約有2、3百位華語文教學工作者參加,建議可在會場問卷調查。因此,今晚可研議問卷題目(至於出席人數,建議可請種祥詢問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

夏教授學生將在現場發、收問卷。
乙、邱教授提案:

希望建議朱教授歐洲行問卷方面,可否採用訪談法,討論訪談提綱。

丙、魏博士提案:

歐洲行訪談建議問題(東南亞、東北亞如何?)

1.在受訪者主觀的印象中,中國大陸移民何時大量進入歐洲?

大陸移民進入歐洲後,對於僑校起了怎樣的影響?

(教學目標、教學方法、學生來源、師資來源、學校經營……)
2.在歐洲,大陸「孔子學院」的擴張對於臺灣僑教的影響為何?

3.以受訪者在當地的生活的實際經驗進行主觀判斷,兩岸在僑教上有無合作機會和可能性?其可互補的項目為何?
4.受訪者所在當地華語文教師的量與質的評估狀況?

教師專業度如何?兩岸教師的比較,優劣勢各為何?


5.歐洲人對於學習華語文的認知為何?(簡單或困難?難在哪?)

對於繁體中文的認識如何?


6.歐洲人學習中文的動機為何?

以實用?亦或文化為重?


7.持實用動機的歐洲學習者對於兩岸華語文教育的認知為何?

(為何選擇學繁或簡體?……)


8.持文化動機的歐洲學習者對於兩岸華語文教育的認知為何?

(為何選擇學繁或簡體?……)


9.在大多數華文學校的教學中,是使用雙語翻譯的方式?

還是直接華語文教學?


10.在歐洲,日常除使用各國母語外,最通用的溝通語言為何?

華語文使用機率高不高?

11.在工作場合中,華語文使用機率高不高?

12.在歐洲華商經營的企業裡,主要的工作語言為何?使用華語文溝通的狀況為何?

13.受訪者所感受到「華語文熱」的狀況為何?

上述部分歐洲改為各國。



12月9日開會需討論事項:

1.12/12日問卷定案後,是否就請蘇上傑專員直接印刷發出?

是。

2.12/11周五晚間六點於僑委會地下一樓餐廳之餐會,我們可派一人參加,是否參加?

由魏博士參加。

3.僑委會統計室建議,我們的研究問卷屬質化研究性質,如果輔以座談會方式進行(其實應該是指焦點團體),可信度及效度較高。

若僑委會舉辦相關座談會,夏教授願意參加,請僑委會通知。


臨時動議:


一、 夏教授說明「需求規範說明書」(4頁)。

二、 魏宏晉應提供各國學校清單。

三、 由夏教授提供徐榮崇(姜蘭虹)所做報告中的問卷方法。(滾雪球式,請訪問者再提供願接受訪問的名冊。)

四、 全球僑報網、聯合知識庫、《歐洲日報》、《世界日報》等須參考。

五、 李光耀等人表示新加坡華文教育將走向「讓華文老師用英語在課堂上講解」,暨南大學華文學院郭熙院長也表示「不能用教母語的方式來教英語家庭長大的新加坡華人,而應該用對外漢語教學的方法,也就是教洋人的那一套來教他們。」朱教授12月10日將就此問題請教王賡武院士。

六、 教育部對外籍生較優惠,有多元入學,申請後可隨時到,可開先修班或專班;但僑生則無如此優惠,無多元入學方式,也不可隨時來,開專班困難。本計畫應要求改變制度為境外學生一視同仁。

七、 未來報告以20萬字為度,但附網址,看電子檔案,可以進一步連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